
搞科研必看!论文中d是什么?这个细节可能决定你的研究成败你好啊,我是老张,一个在学术圈摸爬滚打十几年的研究者。今天想和你聊聊一个看似简单却经常让人困惑的问题——论文中d...
搞科研必看!论文中d是什么?这个细节可能决定你的研究成败

你好啊,我是老张,一个在学术圈摸爬滚打十几年的研究者。今天想和你聊聊一个看似简单却经常让人困惑的问题——论文中d是什么?记得我刚读博时,导师指着论文里的"d=0.35"问我含义,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的尴尬场景至今难忘...
你可能已经发现,在心理学、教育学等社科领域的论文里,效应量d值就像明星指标一样频繁出现。这个由Jacob Cohen在1969年提出的统计量,其实代表着两组数据的标准化均值差异。

我审稿时常见到这些错误:
关于效应量指标d的讨论经历了三个阶段:
| 维度 | 含义 | 实操建议 |
|---|---|---|
| 统计维度 | 两组均值差除以合并标准差 | 用JASP软件可自动计算 |
| 实践维度 | 研究发现的现实意义 | 结合成本效益分析 |
| 领域维度 | 不同学科基准不同 | 查阅领域元分析 |
| 方法维度 | Cohen's d vs Hedge's g | 小样本(n<20)用后者 |
去年我带学生做的情绪调节研究,就用这个流程:
使用R语言的effsize包,输入:cohen.d(experiment_group, control_group)
我们得到d=0.42[0.21,0.63],说明:
在论文方法部分写明:
"采用Hedges' g校正小样本偏差,通过1000次bootstrap抽样计算95%CI"
最近审稿遇到的典型案例:
某研究声称d=0.8,但:
如果你刚开始接触效应量d值,我的生存指南是:
最后送你我导师的箴言:"论文中d是什么?不仅是数字,更是研究故事的讲述者。"希望这篇分享能帮你少走弯路,下次遇到d值时,你一定能胸有成竹!
PS:关于效应量指标d的更多问题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。下期我们会探讨"如何用d值做元分析",记得关注哦~
发表评论